电费管理系统 (电费管理系统的计算机操作人员)
电费管理系统
“十五”期间,随着大规模5G网络的快速建设,基站能耗大幅提升,对基站电费的效率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云网运营部(大数据与AI中心)积极实践基站电费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强智能风险管控,逐步建设形成电费全流程电子化管控体系。
基站电费管理的数字化流程及问题分析
基站电费管理的数字化流程
2021年起,中国电信通过推广网络优化应用,实行一站一费成本。全网实现了基站电费自动审核、异常调度、一体化报销,完成了第一阶段工作。在集团层面,将BMO域内的基站成本数据拉至湖中统一,加载了PUE模型、电费单价等20多种审计算法。31个省下发费用异常工单28万余张,通过调整报告期、修正电表估算、调整异常分成比例、整改漏损等方式整改25517个站,94个低流量站停交油机发电费。基站网管与报销系统现场代码关联的符合率从8%提高到96%,异常费用工单处理及时率达到100%。通过基站成本的精细化控制,提高了基站成本的风险防控能力,节约了成本。
在实施数字化转型之前,信息系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人工操作太多,系统之间互操作性差,重复建设很多。实施数字化改造后,数字化系统具有运行流程自动化、流程衔接良好、数据统一、能力开放的特点。
基站电费管理数字化问题分析
电费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在基站电费审计应用的基础数据中,网管可以自动采集15分钟的主要设备能耗,准确性比较高;但是,站点与设备的关系,以及同一站点内其他设备的能耗(包括有线接入设备、电源、空调节等)。)都是手工维护,暂时无法实现自动采集,数据更新工作量大,容易出错。
多系统间数据同步:基站电费数据涉及集团、省网管系统、能耗系统、铁塔系统等多个IT系统,统一进入大数据湖。数据在系统内流动的过程中,由于系统间分析规则的设置而发生数据失真;由于系统间数据推送周期不同,在数据整合汇总过程中存在时效性不足的问题。
报销常态:长期以来,电费报销存在用电周期不统一、电费包干、打包报销、预列核销等现象。,导致用电量和电费不匹配,从而干扰电费分析。
PUE全面性:根据机房类型、季节、配套能耗计算的PUE模型仍有优化空间空,如增加区域差异或利用大数据模型进行预测。
基站电费数字控制流程
基站电费审计及计费流程。在集团大数据平台上进行密集的基站电费审计。打通集团大数据平台和无线综合网管、MSS电费报销、能耗系统、铁塔出租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进行基站电费统计分析和价值分析。通过每月对基站级电量和电费进行关联匹配审计,发现电费报销不规范、涉嫌漏收的问题。生产工单下发到上报电量与审核电量偏差大于30%的基站站点,省公司相关生产单位电费管理员对设备完好性、PUE系数、报销信息、现场信息进行离线审核。审核结果通过回执反馈到大数据平台,基础信息修改、数据同步等问题由大数据平台更新并下发到集团相关it系统。电表计量信息不准确、打包报销、代扣预列造成的偏差,由电费管理员负责纠正。
基站电费集约化报销流程。各省(区、市)电费管理员在用能系统中维护电表数据,发起报销。能耗系统通过集成报账接口触发MSS报账系统中的电费,MSS报账系统在各个审批环节推送不同维度的电费指标进行控制。在第二阶段预检查的场景中,能耗系统可以定期监控并获取计费状态。当MSS的计费系统返回计费时,系统会提醒电费管理员调整能耗系统中的电表数据、站点包装等计费信息,重新发起计费。
铁塔电费电子对账流程。按照缴费方式,基站电费可分为铁塔缴纳的电费和自身缴纳的电费,其中铁塔公司缴纳的电费占基站总电费的80%以上。在基站电费的数字化管控过程中,需要与铁塔公司进行电费数据的交互。铁塔公司通过集团统一平台将话单数据推送到电信集团铁塔出租管理系统,铁塔出租管理系统对税负系数、站表关系等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账单传输至电信各省能耗平台进行第二次审核,第一次审核结果同步回传至铁塔集团统一平台,标记为“电信集团初审通过/未通过”;电信各省级能耗系统对接收到的话单数据进行二次确认审核,并将确认结果(确认/未确认)发回电信集团系统,电信集团系统再同步传输至塔机集团系统。每个系统的数据信息传输周期是实时的。
基站电费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审计基站间电费差异,有15种异常原因。截至目前,网管设备数量、功耗等数据质量问题占比最高。要持续督导各省(区、市)公司加强资源数据的维护和更新,提高网管设备和用电数据的准确性。
网管设备数量错误:由于网管数据更新不及时,集团综合网管站点关联的4G和5G设备数量与省数据库关联的数量不一致。对于此类问题,要做好异常存量部分的统一核查排查和新增部分基础数据的动态维护工作。
网管用电量数据不正确:在保证集团网管采集的设备信息与城市报销设备信息一致的前提下,集团审核用电量与城市报销用电量或现场DC换算用电量相差过大。对于此类问题,应检查RRU/AAU访问时间是否与报销日期不同,核实集团收款结果是否异常并予以纠正。
报销周期与实际用电周期不一致:报销起止日期与设备用电起止日期不一致;多见于报销操作时手工输入错误以及供电局为新站点提供的开始日期与设备实际上电的日期不符。这类问题要认真核对填写报销周期,新建直供电站要按照设备实际上电的日期填写报销开始日期。
PUE系数不合理:部分台站静态PUE设置不合理,导致上报功率与实测功率偏差较大。比如室内站和室外微站的PUE系数初始值设定为1.5,容易导致偏差超过30%。这类问题要结合近段时间上报的电量。若无高温或空调整故障导致的电量异常波动,应根据实测电量与上报电量的关系合理调整PUE值,并同步更新至集团大数据平台,减少产融偏离。
站点代码关联异常: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系统采用不同的站点代码规则,通过手工关联维护,导致站点代码关联异常。短期内,这种问题可以通过人工调整重新建立。从长远来看,系统之间的关系应该通过基站站点主数据的转换,利用主数据编码的唯一性来建立。目前,全国基站站点主数据功能已全部上线。
与朋友共用电表:部分站与朋友共用电表,导致上报电量高于审核电量。对于此类问题,应通过站点的设备信息列表添加好友的设备信息和电量信息,并同步更新至集团大数据平台。
不采集光网络/传输设备能耗数据:同一站点下的光网络和传输网络设备与基站设备共用电表,但光网络/传输设备不支持能耗数据上报。光网络/传输设备信息和电力信息应通过现场设备信息列表添加,并同步更新至集团大数据平台。
一米下多站:一米下挂多站,会导致某站场下上报电量明显高于计算电量。专用仪表应附在实际的站址上。因场地条件无法附加的,应设置虚拟电表并与实际站场关联,以拆分一表多站的站场,再根据不同电表发起报销。
C网载频缺失:集团根据各省(区、市)公司上报的载频数估算C网能耗,能耗计算偏差是由于各省(区、市)公司上报C网载频数不准确造成的。可以通过清理C网载频,及时更新C网载频数量来解决。
友军设备数量变化:部分共享站点下的运营商电费按固定比例分摊。当友军设备数量发生变化时,上报电量与预计电量会有较大偏差。应要求铁塔公司安装分流计量,通过分流计量数据自动调整电费比例。
预付电费:不定期预付电费容易导致预付电量与预计电量出现较大偏差。可以通过规范核算,减少电费预付来解决。如果业主要求提前还款,需要在提前还款信息中完善缴费时间段,将电费的提前还款分摊到各个还款周期。
一次性电费:站场一次性电费多发生在房间子站。设备电费在包干协议中有规定,部分车站会将场地租赁费打包到包干电费中,导致车站上报用电量大于设备用电量。站场一次性电费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一是电费管理员根据实际电量录入报销信息;二是将功率转换为直接功率,保证上报功率与实际功率一致;三是将场地费和电费的合同拆分,将不同的费用支付到不同的科目中。
一站多表:即一个站址下的设备从多个表计受电。针对同一站点存在机房和宏站的情况,在集团综合网管中对基站站点的主数据进行拆分,根据现场电表连接的设备重新关联站点;针对现场多个机柜或机房的情况,可通过逻辑合并电表或现场增加主电表实现一站一表。
漏电:是由于一些不属于设备的用电,导致站场上报用电量大于设备用电量。钳形电流表测得的电流应作为现场的参考值,通过验证功耗值是否正常合理,以及空调整等匹配是否正常来逐级检查。如果一切正常,检查电源表与机房或机柜之间是否有无私连接。对于私接设备,应立即整改或分割,及时追溯业主私接行为。
从供电切换到直付:站内从供电切换到直供电后的第一次报销,将会出现直供电电费和未结算的供电电费同时报销,开关电源报销期限与实际用电期限不符,或者开关电源和直供电打包报销的情况。要加强事前控制,在直供电报销前,根据实际用电周期及时结算切换供电电费,保证电表报销日期的连续性。
作者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云网运营部(大数据与AI中心)。